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国家老年疾病研究中心

国家老年麻醉联盟

新闻动态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022老年麻醉临床技术新进展培训班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07-27
字号:+-14
浏览次数:

  2022年7月25日到27日,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老年人麻醉学组、国家老年麻醉联盟(NAGA)主办,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手术科承办的“2022老年麻醉临床技术新进展培训班(2022-18-01-292国)”在京成功举办。学习班邀请到了来自包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在内的一系列在老年危重领域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学者,为学员们就老年危重患者的术前评估、术中维持、术后管理等一系列临床麻醉中的常见又重要的问题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知识更新和病例讨论。培训班课程讲解深入浅出,临床观摩贴近实际,让各位学员耳目一新,获益匪浅。

微信图片_20230621113803.jpg

学习班开班合影

  课程开始,首先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老年人麻醉学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天龙教授进行题为“《中国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20版)》理论体系与临床实践解读”的讲座。在讲座中,王天龙教授重点强调了老年患者围术期管理中对术前综合评估、术中管理以及术后管理中麻醉医师的主要任务和要求。随后,他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老年患者的围手术期多学科团队为例指出多学科参与、多维度评估与干预所出现的长期生活质量改善是老年患者围术期管理的目标和围术期重要努力方向。在术中管理部分,除传统的风险-收益评估外,王天龙教授提到对术前脏器储备功能较差的老年患者,麻醉方法选择的优劣性对患者的围术期转归影响会较大。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还不能判定老年患者麻醉方法选择的优劣性,因此更多的选择需要基于麻醉医生自身的经验。在麻醉监测方面,少量证据提示多模式脑监测、意识伤害指数(IOC1/2)监测能够显著减低术后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然而相应监测手段的多中心研究较少,导致相关措施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较低。在术后管理中,他强调了血气分析、全导心电图、经胸超声检查以及心肌酶学检查对发生在术后恢复室中的常见并发症处理的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他也提到了急性术后镇痛管理的重要性。最后,他提到老年患者的管理对不同患者而言不能千篇一律。麻醉医生应当依据具体手术要求、患者病理生理状态制定个体化的麻醉方法。

微信图片_20230621113806.jpg

王天龙教授进行题为《中国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20版)》——术中管理解读的理论授课

  随后,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薛纪秀教授带来题为《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非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管理策略和风险评估》的讲座。在讲座开始,她首先强调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以及高复发率,并提出“如何使这一群体的患者接受手术麻醉时尽可能不发生或手术后不复发是每一位麻醉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她以分别合并了包括陈旧性脑梗、急性脑梗死、烟雾病等一系列重要且较为常见的脑缺血疾病在内的四个病例的麻醉管理为例阐述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非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管理策略。在讲座中她重点提到,对于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行非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而言,管理的核心是血压和手术时机的选择。麻醉管理前需要格外注意存在的。此外她强调由于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是脑梗死的先兆和前驱症状。麻醉医生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格外重视。

微信图片_20230621113812.jpg

薛纪秀教授进行题为《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非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管理策略和风险评估》的理论授课

  在中午短暂的休息后,由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王东信教授带来题为“《中国老年患者围术期管理指导意见(2020版)》之术后管理”的讲座。王东信教授结合分析近年来发表的临床研究,通过缜密的逻辑深入浅出讲解了《中国老年患者围术期管理指导意见(2020版)》的术后管理部分。王东信教授的讲座主要分为术后镇痛、谵妄预防以及防治肺部并发症三个方面。在术后镇痛中,他首先强调了多模式镇痛的重要意义,随后他强调了硬膜外镇痛对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管理的重要性。而对于胸部手术,通过分析近年来发表高质量文献表明神经阻滞镇痛对患者的转归影响与硬膜外镇痛类似。对于谵妄防治而言,硬膜外镇痛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较为有效,神经阻滞镇痛可能有效。使用右美托咪定进行患者自控镇痛(PCA)可能对预后有所帮助,然而此结论需要更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进行确认。对于术后肺部并发症而言,ARISCAT(加泰罗尼亚外科手术患者呼吸风险评估)模型可以帮助识别高危患者、预防性使用支气管舒张药物可能对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有益。而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和及时拮抗残存的肌松药物作用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有重要意义。在众多高质量研究中,王东信教授认为目前多数结论样本量依然较小,需要更大样本的多中心研究对这些结果进行确认。

微信图片_20230621113815.jpg

王东信教授进行题为《中国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20版)》——术后管理解读的理论授课

  上午的理论授课干货满满,下午的病例讨论同样精彩。首先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刘清海主任医师进行题为《老年患者颅内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麻醉管理》的病例讨论。通过短暂地对脑血管病进行分类讲述后,刘清海主任医师将整体内容分为动脉瘤介入治疗、颈动脉支架置入以及机械取栓三个方面进行。在三种疾病的手术治疗中,除外全身麻醉他也强调了局麻手术的重要意义。在这三种疾病的治疗中,在全身麻醉管理之外麻醉医师还需要掌握监测麻醉(MAC)的手术指征。

微信图片_20230621113819.jpg

刘清海主任医师进行题为《老年患者颅内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麻醉管理》的病例讨论

  随后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赵磊教授带来题为《心脏超声用于老年危重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的病例讨论。在讲座中,赵磊教授首先提到了麻醉中循环监测的重要意义在于维持重要脏器的灌注和氧供平衡。经食道超声(TEE)相比于金标准“漂浮导管”而言,其较少的并发症以及微创性,使得其逐渐被接纳为无创的床旁评估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的重要手段。在讲座中,赵磊教授强调TEE主要用于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严重低血压的危重患者以及出现紧急循环事件(如心跳骤停)的患者。讨论中,他以一例二尖瓣置换术后1周急性脑出血行去骨瓣减压手术患者的麻醉进行深入浅出的讨论。通过对患者心脏状态、容量状态的逐步检查并制定紧急麻醉管理策略的过程中,赵磊教授为学员们展示了超声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微信图片_20230621113823.jpg

赵磊教授进行题为《老心脏超声用于老年危重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的病例讨论

  最后,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叶伟光副主任医师进行题为《合并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超高龄患者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附件切除术的麻醉管理》的病例讨论。在病例讨论中,他首先对严重三尖瓣关闭不全对患者造成的病理生理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随后,他通过详细描述该患者整体麻醉手术的管理,为同类患者的麻醉手术处理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模板。

微信图片_20230621113825.jpg

叶伟光副主任医师进行题为《合并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超高龄患者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附件切除术的麻醉管理》的病例讨论

  第二天的课程主要由五场病例讨论组成。首先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肖玮副教授带来题为《脑氧饱和度监测的临床研究》的病例讨论。在病例讨论中,肖玮副教授首先详细讲解了脑氧饱和度监测的重要意义以及基本原理。随后她介绍了脑氧饱和度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和心脏手术围术期应用的相关研究。此外,她还介绍了ICU患者和儿科患者使用脑氧饱和度监测的相关研究。通过对脑氧饱和度的持续监测,肖玮副教授为学员们展示了如何通过维持充分的脑灌注和脑氧合以改善老年及儿科危重患者预后。

微信图片_20230621113829.jpg

肖玮副教授进行题为《脑氧饱和度监测的临床研究》的讲课

  随后,由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冯雪辛副主任医师为学员带来《老年患者急腹症的围术期管理》的病例讨论。首先,他以一例高龄可疑结肠癌的急腹症患者的实际麻醉管理病例为例,详细阐述了老年患者急腹症围术期麻醉管理策略。术前做好充分评估和充足准备,并建议在全麻诱导时充分权衡快速顺序诱导和清醒插管技术的利弊,应综合考虑相应麻醉技术熟练度、插管难易情况、患者配合情况等。同时阐述了脓毒症的定义及危险因素,强调术中应尽量选择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的麻醉药并充分抗应激镇痛保温稳循环:建议老年患者、肿瘤患者麻醉维持期优先采用全凭静脉麻醉以改善患者预后;建议脓毒症患者不用羟乙基淀粉扩容可采用白蛋白以改善术前低蛋白血症;还建议肿瘤患者大出血但尚能维持全身基本氧供需平衡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异体血输注以避免增加肿瘤复发率。最后他也提出了低阿片剂量的多模式镇痛方法,可采用结合术后手术切口的局部浸润阻滞方式镇痛。通过对该患者使用双侧腹横筋膜阻滞(TAP),进而显著改善患者开腹手术后的疼痛和炎症反应。此外通过合理的液体治疗方案,有效改善患者的休克状态和外周细胞灌注。冯雪辛副主任医师为学员们提供了老年急腹症合并浓毒性休克患者的优秀管理案例。

微信图片_20230621113831.jpg

冯雪辛副主任医师进行题为《老年患者急腹症的围术期管理》的病例讨论

  第三场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兰飞副主任医师带来题为《二尖瓣置换术后高龄患者多节段锥体融合术围术期麻醉管理》的病例讨论。该病例麻醉管理的重点在于88岁高龄患者在行二尖瓣置换术后患者依然存在房颤症状,同时还合并有显著的双房扩大、三尖瓣返流、主动脉瓣返流以及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在骨科方面患者存在后天性的胸、腰椎后凸行L3-S1节段的脊柱融合。在这例病例中,兰飞副主任医师通过手术前多学科评估、手术中目标导向液体管理以及α1受体激动剂等一系列措施让该患者平稳度过手术,改善了围术期预后。

微信图片_20230621113834.jpg

兰飞副主任医师进行题为《二尖瓣置换术后高龄患者多节段锥体融合术围术期麻醉管理》的病例讨论

  第四场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徐娜副主任医师带来题为《老年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的病例讨论。在此病例讨论中,她通过一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老年病例对包括麻醉风险评估、管理策略和术后转归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分析。在从术式选择、干预时机、麻醉选择以及术中管理四个方面进一步阐述后,她提出虽然专家共识认为高龄患者(70岁及以上者),行CEA比CAS预后可能更好,但是目前的研究未表明二者预后有明显差异。对于手术中麻醉监测,她提出应采用复合模式,并建议术毕应尽早平稳拔管以利于神经功能评估。但是对于心肺脑功能不佳者,早期术后拔管需谨慎。

微信图片_20230621113837.jpg

徐娜副主任医师进行题为《老年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的病例讨论

  当天课程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马艳辉副主任医师带来题为《老年脆弱心功能患者行胸科手术的麻醉管理》的病例讨论结尾。在病例讨论中,他首先介绍了一例肺占位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缺血性脑疾病的老年患者的病例情况及会诊结果。随后,他详细地阐述了实际麻醉管理措施和术后转归,进一步讨论分析了该病例所涉及相关知识,强调了冠心病病人行非心脏手术的核心管理要点是确保心肌氧供不低于心肌氧耗,并注意加强脑功能和血流监测。由于该患者年龄较大并且合并了显著的心肺功能问题,他向学员们充分展示了个体化的麻醉管理方案以及精细的监护手段,他提到麻醉学是围术期医学,需要平衡病人与病情、外科医师与手术及麻醉医师与麻醉三方面的关系才能有安全的手术。老年患者合并心血管问题的案例不在少数,麻醉医师需要提高警惕,积极应对术中情况。

微信图片_20230621113840.jpg

马艳辉副主任医师进行题为《老年脆弱心功能患者行胸科手术的麻醉管理》的病例讨论

  第三日培训班邀请到了来自外院的三位专家为学员们进行干货满满的知识讲座。三位专家的知识讲座均以“云分享”的方式进行。首先由由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梅伟教授进行题为“《老年患者围术期多模式镇痛低阿片方案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解读”的讲座。阿片类药物作为临床中常见的镇痛药物,在为老年患者提供充分的镇痛同时,也可能带来许多不良反应。针对这些问题,梅伟教授围绕老年患者术后急性疼痛流行病学现状,衰老相关生理改变对围术期疼痛管理影响,围术期疼痛伤害性刺激来源、疼痛分类与镇痛原则,术前宣教和疼痛评估,疼痛管理等方面对《共识》进行分析并给出推荐意见。这些意见包括:1)要结合患者增龄相关的痛觉感知改变依据个人机体病理生理改变,2)基于ERAS原则、根据不同疼痛来源和分类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案和镇痛药物,3)积极采用低阿片、多模式、预防性、个体化镇痛方案(OSMOPIA),以实现最大镇痛效果,最小不良反应和患者最佳满意度。此外,梅伟教授在课程的最后还附带了对包括胸科手术在内的一系列疼痛较为明显手术的推荐镇痛方案供学员们参考。

微信图片_20230621113844.jpg

梅伟教授《老年患者围术期多模式镇痛低阿片方案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进行专家解读

  随后由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的欧阳文教授进行题为《微创麻醉之老年患者术前评估与决策》的讲座。在讲座中,欧阳文教授以“微创麻醉”为契机,强调了老年患者围术期评价的重要意义。在课程中,欧阳文教授提到老年患者围术期评估的大原则在于:依据ASA分级、代谢当量水平、营养状况、是否存在困难气道、系统性疾病病史、查体结果及相关辅助检查、过敏史、用药史、既往外科病史及拟行手术等对患者进行评估,以期全面掌握患者的身体状态。必要时,邀请相应多学科专家参与讨论手术时机、方案以及相应的术前准备。此外,他总结到:老化使得所有脏器储备功能受损但个体差异大,需要综合评估老年患者的手术和麻醉风险。同时他进一步提到尽管ASA分级仍然是目前最常用的判断患者麻醉手术风险的综合评价工具,但ASA分级主要用于评估患者术前合并症情况且未考虑年龄等因素,单独应用时不能预测围术期风险;需与手术类型、衰弱评估等联合应用才有助于预测围术期风险。随后他就围术期评估(包括认知、功能、营养及衰弱状态)展开讲解并提出两点建议:1)手术前需详尽对老年病人进行术前评估;2)术前尽可能改善老年患者的功能状态和营养状况,纠正导致围术期认知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提高老年人对手术应激的耐受性以降低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最后,他提到动态综合平衡观的临床思维以及重视临床数据库构建围术期科学管理指南的重要性。

微信图片_20230621113847.jpg

欧阳文教授进行题为《微创麻醉之老年患者术前评估与决策》的讲座

  最后由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李民教授带来题为“《中国老年患者膝关节手术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解读”的知识讲座。在讲座中,她从术前评估、麻醉手术管理以及术后镇痛三个方面对相关知识进行了更新和解读。对于麻醉手术的管理,李民教授特地强调了外周神经阻滞的重要性。对于膝关节手术而言,全身麻醉与区域麻醉均可满足老年患者手术中镇痛的要求。与全身麻醉相比,区域麻醉有利于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并促进术后康复。她还为学员们展示了几种常见且有效的区域阻滞方法(例如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以及股神经复合坐骨神经阻滞)。此外,她特地强调了循环管理的重要意义。在老年患者中膝关节手术可能导致微小的气体栓子或骨髓栓子进入循环导致严重的栓塞。对于高危患者术中监测必要时可采取包括经胸或经食道超声心动图以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栓塞状况。如若手术中怀疑患者发生肺栓塞并伴有休克或低血压,立即行呼吸循环支持,并请有关科室会诊,考虑及时积极地溶栓或取栓治疗。

微信图片_20230621113850.jpg

李民教授进行题为《中国老年患者膝关节手术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解读的讲座

  此外,在培训班开始后的第二日(26日)和第三日(27日)上午,学员们分别就“超声引导老年患者外周神经阻滞及椎管麻醉穿刺间隙的定位”;“目标导向液体管理在老年患者手术中应用”;“无创脑氧饱和度在脆弱脑功能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以及“TEE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以及“BIS监测下的精确麻醉管理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四个方面进行了临床观摩。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临床理论课程之间进行临床实际观摩,让学员们对课程中的知识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微信图片_20230621113852.jpg

学习班学员进行临床观摩

微信图片_20230621113854.jpg

学习班学员进行临床观摩

微信图片_20230621113858.jpg

学习班学员进行临床观摩

  最后,经过结业考核,由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肖玮副教授对培训班课程和实践学习进行了总结,同时向所有学员致谢。至此,“2022老年麻醉临床技术新进展了培训班”(2022-18-01-292国)圆满结束。

  在过去的一年中,伴随着疫情的反复以及手术量的增长,每位麻醉医师在各自岗位的坚守展现了医务工作者崇高的品质。深入临床、科研、教学以及防疫一线的麻醉医生展现了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高贵的勇气。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模式下,2022老年麻醉临床技术新进展培训班依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举办。我们希望通过梳理最新的学术研究进展以及讲述新的临床管理理念和技术,能够为更多地服务于一线麻醉医生,为他们的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希望本次培训班能够有助于改善老年患者在手术麻醉中的长期转归,让老年患者从麻醉医师的临床实践中最大获益。